專訪《北京折疊》作者:AI時代,這類人幾乎全部失業

科幻作傢、清華博士、公共政策學者、慈善項目發起人……郝景芳身上的標簽,符合多數人對於跨界天才的想象。

拿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卻放棄北大中文系“保送”資格,選擇進入清華物理系。

清華博士畢業,沒去年薪四五十萬的市場機構,卻甘願領著4000多月薪,一頭紮進公共政策研究。

2016年,《北京折疊》突然火瞭,各大出版社邀約接踵而至,她卻堅持把寫作當成業餘愛好。

如今,作為3歲孩子的母親,她又發起面向未來的公益教育項目——“童行計劃”,引來李開復、劉慈欣、何帆等各界大咖為其背書。

一路走來,她否認天賦的作用,自稱一直以來都是“興趣驅動型”“想做的事永遠比能做的多”“追逐夢想的路上還是屢屢受挫”。




80後微電腦定量充填機“雨果獎”得主郝景芳(中信出版社供圖)

在北京國貿SKP,關於人工智能、未來教育、人生取向,我們與這位堅持“做自己”的80後雨果獎得主進行瞭一場跨界對話。

談理想:

我的project,多到這輩子也做不完

正和島:有媒體報道,你在清華經管學院讀完博士,沒去年薪四五十萬的市場機構,寧可拿著四千多月薪去一傢公益性質的政策研究組織,當時你是如何考慮的?

郝景芳:其實是順利成章,我一直想做學術型的人,現在覺得這一步走得挺正確的。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雖然屬於體制內,但我們不吃財政飯,完全靠自己募資。基金會每年都會招一批博士、海歸,大傢都想做一些具有社會責任的事,收入方面得有一定犧牲,好處是我們能到陜西、甘肅、貴州、四川等地非常貧困的村子去調研。

我是興趣驅動型,算是從小就非常忠於內心選擇的人,一直都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從小對天文感興趣,就想去研究研究;上小學看課外書,對文藝復興很感興趣;高中接觸瞭量子力學,又對宇宙大爆炸特別好奇……至於考試成績,都是“順帶手”的事。

咱們的教育傳統很少問孩子“你想做什麼,你喜歡做什麼”,更多地是“你應該做什麼,做什麼事最有利”,所以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沒有認真觀察過內心真正的需求。

之前,我從歐洲那些古文明發源地考察回來,寫瞭一本書《時光裡的歐洲》,接下來我想再寫一本《時光裡的中華》,到中國歷史上那些重要的地點懷古一下,從文明史的角度去講述中華文明。它跟傳統的編年史、斷代史不太一樣。

就這一個project(項目)加上查閱資料、撰稿可能得幹2年。類似這樣,我想幹的project就一大串,排到可能這輩子也幹不完的狀態。

我從小就是這麼一個人,我想做的事,永遠比我能做的多很多,永遠覺得自己什麼事都沒幹,永遠覺得想做的事都沒做成。

我的感覺是,離自己的夢想還很遠很遠,在追逐夢想的路上還是屢屢受挫。

正和島:你給自己的願望清單,更像是一個個研究型項目。而一般人的願望清單可能就是到處遊玩,去沒去過的地方,吃沒吃過的美食。

郝景芳:對。

隻有能做出成果的才叫願望,旅遊隻是體驗,不是願望。

談人工智能:

在可預見的未來,超級AI幾乎不會實現

01.AI可以“假裝”喜歡你

正和島:越來越多人在探討人工智能和人的關系,兩者的思維方式到底有什麼不同?“超級人工智能”會不會出現?

郝景芳:大傢知道AlphaGo是這一輪人工智能潮的代表,它戰勝瞭全世界最頂尖的圍棋高手,人類高手幾秒鐘才下一步棋,AlphaGo一秒鐘就可以下百萬盤棋,它的速度,人類完全無法企及。

後來AlphaGo Zero又用3天戰勝瞭它自己的老版本。

像AlphaGo這種大數據挖掘、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的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金融、醫療等各個領域,都進化得很快,非常厲害。

AlphaGo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首先,人工智能做不到跨領域學習。

如果它要學新領域的知識,就必須把網絡參數清除,重新來一遍,過去的領域就完全忘掉瞭,這被科學傢稱為“

記憶災難”,意思是同一個網絡學不瞭兩件事。

這也意味著,未來人工智能很可能在非常專業的領域成為絕頂高手,但是很難成為全才,而人類不會這樣,我們並不會因為學瞭說話,就忘瞭走路。

其次,人工智能沒有辦法自我觀照,自我選擇。

有一個科學傢講,AlphaGo其實蠻可憐的,它贏瞭這麼多人,但它一點不高興,因為它不知道什麼是高興,不知道自己在下圍棋,也不知道自己是世界冠軍。

我新書的第一篇文章《超級人工智能,離我們有多遠》,就是在講人工智能沒有世界觀、他人觀、自我觀,它沒有辦法對世界形成綜合認知,不能理解他人感受,沒有辦法自我觀照、自我選擇。

很多人都會問:

人工智能會不會產生自我意識和自我覺醒?

那樣的話,它需要的必要條件是,必須以一個獨立個體的身份生存,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來自於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和其他人打交道。但是人工智能所有的計算和搜索都基於網絡,都會聯網,會鏈接非常多的終端。

所以,它很難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機器人。

我們離超級人工智能還有非常非常遠的距離,在可預見的將來,超級人工智能幾乎不會實現。

我曾經和AlphaGo Zero的創始人做過一次訪談,我問他,人工智能將來會不會產生情感?他的回答是,人工智能會模仿自己有情感,這個是能做到的。

我想,這話是非常有深意的,實際上zero們本身沒有愛你,但是它可以假裝愛你,然後你覺得她愛你,你也可以愛上它。

人其實是非常博愛、容易移情的生物,人愛上什麼都不奇怪,一個杯子用久瞭,就會覺得這個杯子是我的朋友。而對人工智能來說,不管你和它說多少話,它本質就是一個普通程序,不會產生任何動機,不會有那種想從屏幕跳出來的沖動,愛不愛你對它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和改變。

第三,人工智能不擅長從0到1的創新性工作。

人工智能做單一的工作非常厲害,但很不擅長從0到1的創造性思維。雖然它可以寫小說、作畫,但還是像下圍棋一樣,基於大數據統計,更多地是一種套路化的模仿。

未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還是非人類莫屬的。


2017年12月6日,郝景芳在北京國貿SKP“先鋒科幻作傢與你聊AI”活動現場(中信出版社供圖)

02.AI淘汰誰,取決於你做瞭多少重復工作

正和島:在你看來,未來AI對經濟結構將造成什麼影響?是不是意味著中產階層將發生不可逆轉的衰落,會不會造成社會的撕裂?

郝景芳:AI時代,一個人會不會失業,要看他原本的工作裡面,到底有多大一部分是重復性勞動。如果隻做螺絲釘,人工智能肯定比我們做得好。像收銀員、端盤子、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寫報告這樣的工作,未來可能80%~90%都會被取代,因為它是重復性的。

未來更高級、更復雜的工作機會將越來越多,隻要你有能力從重復性勞動遷移到新的領域。現在,單純執行經理指示的金融交易員正在逐漸被機器取代,但具備大局觀、綜合分析能力的高級研究員依然能夠拿到幾百萬年薪。

大部分成年人每天都在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日漸麻木、疲倦,喪失兒時的創造力和好奇心。

人工智能主宰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很富足安定,代價就是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你願意過這樣沒有自我主張的生活嗎?

人有時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物,我們被人勸說這條路徑有多麼美好,但是自己就是不願意,因為那是別人安排的,我們就要那麼一點點的自由感,這也是我們感覺人之為人的核心所在。

我今年做瞭一個兒童教育項目——“童行計劃”,它是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人工教育,將科學和藝術融合起來,培養孩子的靈活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因為未來我們需要有寬廣的知識基礎和靈活的自我思考能力。

二三十年之後,等我們下一代的孩子長大,肯定是人與AI共處的時代,他們現在學的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保證未來是有用的。孩子們需要從小做準備,讓自己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人之彼岸》(郝景芳新攪拌機比較作,中信出版社出版)

談寫作:

為什麼我不做職業作傢?

正和島:如何平衡全職工作與業餘寫作的關系,作傢這個身份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郝景芳:我從小就比較喜歡寫文章、寫小說,一度想著長大當作傢,但是我為什麼又不做一個職業作傢呢?

我對職業這件事有一個執拗的想法:在一個經濟主導的社會裡,職業要求你按別人的意思做事,還要求你有職業精神,像我們做課題,會按照委托方、領導等各個方面的要求來做,我覺得這是對的,就是一種職業精神。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個純粹的愛好,就像吃飯、呼吸一樣,可以須臾不離,自己想說什麼,就寫什麼,不吐不快就要寫出來。如果變成職業的話,我就要照顧別人的訴求,所以不能當職業。

未來,我會保持純粹愛好狀態的寫作。

怎麼平衡時間呢?

我就是白天工作,晚上寫作,要麼晚上11點以後,要麼早上7點以前,看我晚睡還是早起。寫作完全變成夜晚時光做的一件事,對我也是挺美好的。

饅頭成型機述:郝景芳

采訪:葉正新

來源:正和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正和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趙艷萍 HF094)


和訊網今天刊登瞭《專訪《北京折疊》作者:AI時代,這類人幾乎全部失業 》一文,關於此事的更多報道,請在和訊財經客戶端上閱讀。


arrow
arrow

    ogq682eq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